@杜霞等:《中西方谚语多元价值观资源库建设及对比研究》
摘要
- 问题: 缺乏对中西方谚语中所含价值观进行全面、特别是定量的对比研究。
- 方法:
- 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多元价值观体系。
- 基于该体系,构建了首个具有多元价值标引的中西方谚语资源库。
- 对资源库进行了量化考察与对比分析。
- 发现:
- 共性: 中西方谚语在价值判断、使用场景及部分价值观(如友善、成就)上具有相似性。
- 特性: 在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上各具独特性。
一、引言与相关工作
核心问题
- 中西方价值观念存在差异,谚语是其重要载体。
- 现有研究多为定性分析,样本选择性强,缺乏全面、系统的定量对比。
- 价值观研究资料多以英文为主,中文领域缺乏大规模的价值观知识资源。
研究目标
- 构建一个系统的、多维度的中西方谚语价值观资源库。
- 通过定量分析,揭示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异同。
-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中的理解与融合。
二、多元价值观体系设计
框架设计
一个分层的价值观体系,自下而上分别为:
- 应用层: 价值判断 (正/负)、使用场景 (国家/社会/个人/家庭)
- 特色价值层: 特定文化的价值观
- 共同价值层: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
- 基础层: 需求层 (Maslow) & 动机层 (Schwartz)
具体价值观选取
- 需求层 (马斯洛):
- 生理、安全、爱与归属、尊重、自我实现
- 动机层 (施瓦茨):
- 自我导向、刺激、享乐主义、成就、权力、安全、传统、遵从、慈善、大同主义
- 共同价值层:
- 和平、发展、公平、正义、民主、自由
- 特色价值层 (中国):
- 传统价值观: 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孝、廉、耻、勇
-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:
- 国家: 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
- 社会: 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
- 个人: 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
三、资源库构建
- 数据来源:
- 中文: 《新华谚语词典》、《中华谚语大词典》
- 西方: 《牛津谚语词典》、COCA 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
- 标注流程:
- 采用双人标注+第三人核查的模式,保证一致性 (82.2%)。
- 最终规模:
- 共 2,278 条谚语。
- 中国谚语: 1,477 条 (65%)
- 西方谚语: 801 条 (35%)
- 共 2,278 条谚语。
四、分析与讨论
(一) 需求层 (马斯洛) 对比
- 共性:
- 自我实现需求 占比最高。
- 差异:
- 中国: 更关注 爱和归属感需求。
- 西方: 更关注 尊重需求。
(二) 动机层 (施瓦茨) 对比
- 共性:
- 成就 动机占比最高。
- 差异:
- 中国: 遵从 和 传统 动机占比较高,体现集体主义倾向。
- 西方: 安全 和 传统 动机占比较高,且 自我导向 更突出,体现个人主义倾向。
(三) 共同价值层对比
- 共性:
- 发展、公平、正义 均是核心关注点。
- 差异 (以“和平”为例):
- 中国: 强调避免冲突、和谐共处 (“和为贵”)。
- 西方: 呈现实用主义色彩,强调通过实力和备战维护和平。
(四) 特色价值层对比
- 传统价值观:
- 中国: “仁” (爱人、道德修养) 频率最高。
- 西方: “智” (实证、经验智慧) 频率最高。
- (社会主义) 核心价值观:
- 共性: “友善” (互助尊重) 频率均最高。
- 差异:
- 中国: “和谐” 占比高,强调家庭社会稳定。
- 西方: “公正” 占比高。
(五) 应用层对比
- 价值判断:
- 中西方谚语均以 正向价值观 为绝对主流 (约90%)。
- 使用场景:
- 均以 个人层面 为主,其次是 社会层面。
(六) 价值取向 (词频)
- 共性:
- 都以 “人” (man) 为核心。
- 差异:
- 中国: 高频词还包括 “家”、“父母”,体现家庭本位。
- 西方: “神” (god) 的出现频率显著更高。
总结
- 共通之处:
- 价值导向: 普遍传递正向价值观。
- 核心动机: 都高度重视“成就”动机。
- 关注焦点: 都聚焦于个人和社会层面,并以“人”为价值核心。
- 文化特性:
- 价值内核: 中国更重 “仁”,西方更重 “智”。
- 社会观念: 中国强调 “和谐” 与集体,西方强调 “公正” 与个人。
- 和平观念: 中国推崇 “和为贵”,西方信奉 “实力和平”。
- 精神信仰: 中国强调 家庭与孝道,西方谚语中 “神” 的角色更突出。
未来展望
- 标注校正: 减少主观性,提高数据准确性。
- 规模扩展: 扩大谚语资源库,覆盖更广范围。
- 来源平衡: 克服词典编纂偏好,更全面反映文化价值。